1)第四百二十四章 闺女带爹进青楼(二更)_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家包子店,一家面条店。

  老板都跟做贼一样,会先探头探脑问,“不吃饭,你要干啥,你是谁呀。”

  听说要买粮,立马之乎者也扯一堆:

  你来我这买什么粮,我这是小摊子,又不是粮铺子,去去去,别让人听见以为咋回事似的。

  总之,进院之前的程序一模一样,需要先废话。

  然后附耳一唠实际的,听说你给的价钱可能会高一些,就给你一把拽进店,店的后院。

  其中有一家大型包子馒头铺,就是屋里能摆二十多张桌的那种,童谣镇挺体面的面食铺了。

  老板插着暖袖子问:“你高,能高出多少?先说与我听听。”

  宋福生说,你看咱都是小老百姓。对了,那个谁,皮货商老王,你是不是认得?我家好像卖过你炭。还有老隋,老王那小木屋不就是挨着老隋嘛,俺们经常说话,那是我两位哥哥,老隋大哥,老王大哥。

  “就这炭?那你是开点心铺那家吧?”

  “啊,呵呵,我就觉得你这炭盆子里的炭瞅着眼熟嘛,烧的怪丑,我家盖窑烧的。是,我家还有个点心铺子叫马老太。”

  “啊,你呀,马老太你家的呀,我就觉得我瞅你也面熟嘛。前一阵是不是在这支摊子了,卖什么,辣面?哎呀,弄得这条街都刮那香味儿。你提那老王,那是我叔伯兄弟。”

  “对对对,这可真是巧。”

  “那咱这是实在关系,我心里就托底了,与你掏心窝说实在的……”

  一旁的宋茯苓听的这个尬,她爹硬往上套关系。

  而且,一提到钱,关系也不实在啊。

  用她对米面的物价理解,曾经在粮铺子里算过,那时候粮价其实就不低。

  大概在粮铺子买细米,是八块多钱一斤,不到九块那样。

  不那么白,不是好的细面,是七块多钱一斤。

  这包子店老板和她爹说,只有面,没有米,所以只能卖与细面。

  细面还要卖他们十块钱一斤。

  在宋茯苓理解,就是十块钱的等值换算。

  面的成色,打开袋子一看,比粮铺子卖7块钱的面还次,里头糙的很。

  也就是说,宋茯苓分析:这位小老板应是秋收时花四五块钱左右收上来的,因为他是开铺子的嘛,会一次性在老农手里收上来很多面粉,都存起来,以防粮价后期有动荡,影响他这买卖,怕成本变高。

  那么,他等于是在倒手挣一倍。

  就这挣一倍,人家还不多卖呢。

  这么“大型”的面点铺,就卖四袋子四百斤,再想多买,人家有也说没有。

  “不是哥不想卖,家里得留嚼用,几十口子巴望我填饱肚皮。还有你那老王大哥、我那叔伯兄弟,他进不来城都托人给我捎信儿,急够呛,让我务必给他留一些。”

  宋茯苓听着,只觉得,这人就那么回事吧。

  但宋福生和他闺女不一样,还真挺感谢。

  一遍遍说

  请收藏:https://m.pinggu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