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章 乱世之由,唯利而已_砍翻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说的部分,对徐邈和盘托出。

  徐邈刚满十六岁,正是年少气盛之时,听完全盘的谋划之后,更是对梁铮的大手笔叹为观止,语气也愈发崇敬:“中郎谋略深远,有此国策,从今往后,草原胡人再难为祸中原,真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邈,拜服!”

  说完徐邈长身而起,对着梁铮重重一拜。

  梁铮连忙将他扶起,两人又聊了许多关于内政方面的话题,可谓是相谈甚欢。

  徐邈虽是士族出身,但并不迂腐,反而是注重实效的人,加上又是个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

  因此对于梁铮提出的许多观点,徐邈都能迅速理解并且接受。

  两人年龄相差不过四岁,徐邈心中却已经将梁铮当成是了他的老师,又问出了一些他长久以来的疑问:“当今天下,流民遍地,烽烟四起,乱世之兆已现,以先生之见,可有破解之法?”

  梁铮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你认为呢?”

  徐邈叹了口气:“邈曾遍览群书,所得者,却无非是修身养德,选贤任能,勤政爱民这十二个字罢了。”

  梁铮笑着问:“有用吗?”

  徐邈再度叹气:“不过老生常谈,并无大用。”

  “那你可知道个中缘由?”

  “不知,还请先生为邈解此疑惑。”

  徐邈诚心讨教,梁铮自然也不藏私,命仆人取来一壶水,以及十个茶碗。

  梁铮先是将茶壶中的水,倒入茶碗之中,壶大而碗小,倒满五碗,壶中之水仍有剩余:“最初之天下,人少地多,正如这茶碗与茶壶,碗已满,而水犹未尽,所以国势才能欣欣向荣,人人皆可奋发向上。”

  随后,梁铮又加进来五个碗。

  这一次,壶中之水已然不够,倒至第九个茶碗时,才刚过半,水已耗尽。

  指着第十个空空如也的茶碗,梁铮说道:“待繁花似锦,烈火烹油,国势便盛极而衰,茶碗愈增愈多,而壶中之水,却是始终未变。如此一来,后续新碗若想得水,便须有旧碗失水。然天下之大,人性自私,想要一碗水端平,又谈何容易?”

  徐邈陷入深深的沉默,茶壶,茶碗,茶水,不过随处可见的寻常事物,此刻却寓意着深刻的道理。

  梁铮以碗喻人,以水喻粮,而这茶壶,便是当今天下能够耕种生产的土地。

  儒学所传的治世之道,并非没有道理,可修身养德,选贤任能,勤政爱民,这些都只能在国力上升时期才有作用。

  因为那时人少地多,只要皇帝和官僚不瞎折腾,认真管理,百姓自然得以繁衍生息,社稷欣欣向荣。

  可一旦国力开始衰退,人多地少,盛世不再,儒学提出的解决办法就基本上没没什么用了。

  毕竟是人就有私心,得水者又岂会心甘情愿将自己碗里的水,匀给他人?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梁铮此时说道:“得水者活,无水者死,得水者不肯失水,无水者又岂肯赴死?所谓乱世,便是由此而来,纵有圣君贤臣,又能如何?至多不过是拆东墙补西墙罢了,到最后仍是碗愈多而水不足,待碗愈多而水愈不足时,非得杀得十室九空,才可天下大定,治世再临。”

  一句话,说得徐邈脊背发凉,冷汗直冒。

  只因梁铮说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当下大汉之国情。

  乱世已近在咫尺,到时全天下都兵荒马乱,战火燎原,身处幽州一隅之地的广阳徐氏,是否真能独善其身?

  徐邈不敢去想这个答案,只因为在这样的滔天杀劫面前,谁又敢笃定自己能够安然无恙?

  一脸后怕的徐邈,却看见梁铮泰然自若地品茗养神,顿时心思一动,开口问道:“先生如此镇定,可是心中已有解法?”

  梁铮笑了,放下茶杯,缓缓吐气:“有。”

  请收藏:https://m.pinggu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