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文版评论摘要_在细雨中呼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间使我们前进或后退,并改变我们的方向。(美国《出版商周刊》2007年8月6日)

  中国通常被认为充满了焦虑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在与一个超级大国并存的世界里。中美之间在物质和文化上的鸿沟可能掩盖了彼此社会的共同经验。今天,新兴的个人主义和根深蒂固的社会权利之间的紧张感在中国日益腾升。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探讨了这种紧张关系,奉献的是一部迷人的小说,辛辣、幽默而且具有普世价值……《在细雨中呼喊》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闪烁的插曲的连缀,四射的光芒照耀着活跃于纸面的几十个人物。这里既有优美,也有哀伤,既有与寡妇偷情的快感和痛苦,也有青春期少年在性幻想和真实性交之间笨拙的颠仆冲撞,有父子之间爱恨交织的尴尬情感。通过《在细雨中呼喊》,余华掂量了人性最坏与最好的一面,而没有走向极端,指引我们穿越奇妙而复杂的人性众相。(《Artvoice》2007年9月12日)

  这部小说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徐徐展开,叙述了他在六七十年代的青少年成长经历。他几乎无视父母和兄弟的存在,六岁时被送给另一户人家,在那儿过了五年。他叫孙光林,在刚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回到了原来的家庭,五年的时光使他与自己的家庭更为疏远陌生。通过他超然旁观的目光,我们目睹了他的父亲、祖父、兄弟和邻居的生活。小说由零星的片断回忆组成,当我们摸索着记忆的线索,会发现无数信息的碎片,必须将它们一一串连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可以称之为短篇集的故事,时间在其中起伏跳跃,每一个“时间”都退隐到背后,留下更多的贝壳,作者把它们拣拾起来扔给我们……对我来说,父子之间的复杂关系潜在地主宰了整部小说,使小说显得更为耐读。余华描写了孙光林的父亲庸俗而非同寻常的生活,他代表了粗鄙的一类人。男女之间的蝇营狗苟和村民所向往的城市生活的魅力,在农村社会中都有相当准确的写照。此外,孙光林的父亲对待其祖父的态度说明,父辈必须在子辈的羞辱中活下去。孙光林儿时的伙伴国庆也面临着被亲生父亲遗弃的命运,而另一个小男孩鲁鲁只能把孙光林视若兄长或父亲。这些不同的父子关系和交流(小说中大概有六对以上这样的关系)是通过叙述者的眼睛或事件的蒙太奇组合来叙述的。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的冲突,仿佛细雨中的呼喊一样,触目可见,触手可及,都以一种令读者既心碎又着迷的方式展现出来。(《Sharma》2007年11月24日)

  请收藏:https://m.pinggu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