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2章 哪还能拉起反抗队伍!_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那便是接纳汉人的礼衣制度。】

  【要知道,辽朝的正式衣冠,其中包括了舆服、国服、朝服。】

  【而在拿下燕云地区后,耶律德光重新规划了一番三者的规章制度。】

  【其中,国服为“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朝服则是“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

  【至于舆服则是要等到耶律德光消灭后晋之后方才定下,“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

  ——

  宋朝,开宝年间。

  虽然不想承认,但赵匡胤也确实没有办法从辽太宗定下的南北分治的制度上挑出刺来。

  虽然主观上,他极其讨厌辽国,但客观上讲,这样南北分治的制度,以及尊重汉人文化习俗,愿意与汉人共治天下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才是让辽国发展至今,燕云地区都始终在其统治下的根本原因。

  倘若辽国一副极度自私自利、残暴凶狠的模样,人心一失去,那么不必等他们大宋起兵,燕云地区早就开始大规模起义,当地各地的好汉英雄便会纷纷自立,早日回归大宋怀抱了。

  再加上辽国偏偏看重汉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把它给延续了下来,在南面增设诸多官职安置汉人,满足了很多有才干的人的需求,最后与汉人的通婚更是表明了对汉人接纳的态度。

  有才能的人都争先恐后为辽国效力去了,哪还能拉起反抗队伍!

  赵匡胤虽然也希望百姓们过得更好,但他更希望辽国的皇帝,契丹的贵族们,可以心胸狭隘一些。

  只有这样他大宋才能有机会。

  虽然目前大局基本已定,没有什么可能了,但自己想想也没什么错。

  ——

  唐朝,贞观年间。

  “所以这个南北两治恐怕就是后面辽朝根本不会变的核心制度了。”李世民已经给予了肯定。

  辽太宗定下了这样的发展基调,这辽朝日后真的按班就步地走下去,必然大兴。

  贞观忠臣也纷纷表示赞同,耶律德光构建的这一制度可谓不优秀。

  将这样的制度提出并落实,耶律德光的功绩也确实足以名留青史。

  【耶律德光在北方重用的汉臣其实也不在少数,比如韩延徽,担任政事令,“中外事悉令参决”;

  韩延徽的儿子韩德枢同样备受重用,未及冠就授左羽林大将军,后又迁特进、太尉;还有赵思温,没错,就是那个与述律太后断腕相关的赵思温,任南京留守、卢龙军节度使等职。】

  【此外,赵德钧和赵延寿父子当初被辽军追上并抓获,赵德钧身死,赵延寿却被任用起来,先后被封为幽州节度使、燕王,随后更是让其担任政事令,枢密使。】

  ——

  汉朝初年。

  神迹的这个信息一下子让刘邦有些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

  赵德钧的死,其中莫不是还有什么别的内情?

  为何父亲死了,儿子居然还能继续被耶律德光重用?

  要知道,在五代十国那种混乱的情况下,这个曾经割据一方的势力老大的儿子,怎么可能不按照继承人培养,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忠心耿耿的做臣子?

  可不得不承认,在那样的大背景之下,忠诚确实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品质。

  这样一想,赵延寿起码能力是足够的,任用他也不是不行,总好过让一些庸人占了位置,空耗国力。

  请收藏:https://m.pinggu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