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7章 未来真的能够做到吗?_开局盘点明太宗,老朱都懵逼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7章未来真的能够做到吗?

  这让秦始皇从得知秦朝二世将亡的阴霾当中稍微脱离了一些。

  大秦虽灭,然秦制长存于世,延绵不绝。

  心中除了对自己大秦的自豪外,也有着对后面王朝的些许嫌弃。

  你们居然上千年都没有多少创新发展,还在沿用和改进朕的东西,而直到民这个大约距离大秦一统天下两千年后的时间里,这才可能有所创新。

  而那共和两字,让极为敏锐的嬴政觉得,在这两个字背后的时代里,隐藏着许多东西。

  ——

  汉朝初年。

  刘邦也在思考“共和”两个字后面的问题,毕竟他也是一个天赋和能力都点满的选手,只是他同样有些疑惑,自秦开始是封建社会,那之前的商周又是什么?

  那难道就不是封建社会了吗?

  还有那历史发展时期又是什么意思?

  总觉得颇有些限制的意味。

  同样,后面的阶级斗争又是什么?

  谁和谁斗争?

  他转头看向了张良和萧何,二人也纷纷摇头表示不清楚。

  ——

  唐朝,贞观年间。

  唐贞观群臣们倒是知道阶级二字的部分含义,三国志中就曾用到“阶级”一词,依据礼制来区别尊卑、高下,阶级往往难以逾越。

  房玄龄也很疑惑,这个叫共和的朝代,他们的“阶级”二字究竟演变成了何种意义?而那斗争又是否与他们汉时期的斗争相似?

  莫非其内在含义发生了天差地别的变化吗?

  以当下的种种斗争来看,基本上都是利益斗争,而在利益斗争当中,由于种种亲缘、同乡、同门等裙带关系而将其复杂化。

  可这样就是阶级斗争了吗?

  倘若将视野放置天下,而不仅仅局限于,朝堂或民间那么唯一的区分方法无疑就是士农工商,良籍贱籍这样的身份了。

  可这种差别在百姓乃至朝堂的所有人心中都是根深蒂固、长久存在的,自古已有,无人反对。

  若是以这样的情况来推论斗争,那身份等级之差是人人认可的,士人的身份也是所有非士人所向往的,后来的斗争,莫不是人们在斗争成为士人的资格?

  可那不就是选拔人才吗?

  李世民则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莫不是与农民起义有关?”

  说起来,这个词还是他们从神迹当中学到的呢,而这也对得上时间。

  自秦朝诞生后,农民起义便不断伴随着每一个王朝的落寞而出现,他们也确实很有特点和规律。

  每当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治理不当,天灾频发,百姓、朝廷无以为力,天下有大乱趋势的时候,农民起义往往会接二连三的爆发。

  可还是觉得这样解释有些过于牵强,众人面面相觑,短时间内他们根据已知的信息,确实拿不出一个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只能先暂且放过。

  另一个问题则让李世民有些郁闷,他一生征

  请收藏:https://m.pinggu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