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95章 文武之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_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95章文武之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垂拱殿内。

  两府六位相公和欧阳修、范镇、苏良三名台谏官分站两侧。

  首相文彦博将众人对狄青封赏的争议向赵祯作了汇报。

  众相公在表明自身观点的同时。

  皆认为——

  此事涉及祖宗之制、皇权之威,理应官家做决定。

  声音甚是嘹亮,吸引过来的人越来越多。

  此话的杀伤力,堪比骂上一百句:文人治天下,武夫下九流。

  有官家这番承诺。

  此等教训,大宋历代皇帝都不想重蹈覆辙。

  ……

  “汉臣兄,枢密使乃是武将的最高职位,依照你的功劳,完全可任此职,为何要辞呢?”

  作为武官,谁都想开疆扩土,成就不世之功绩。

  苏良拱手。

  韩琦此话,自然是推崇文治,贬低武人。

  若日后狄青在枢密使之位上做出大功绩,曾公亮让贤之事,必然会成为后世的一桩美谈。

  当年。

  赵祯想了想。

  换作旁人,赵祯恐怕已经命人将其赶出去了。

  此时发生这样的事情,显然不是小事。

  在枢密副使曾公亮和梁适的帮助下,狄青便在枢密院稳定了下来。

  唯有中了进士,才有在东华门唱名的资格。

  忽然有吏员来报,龙羽军总都头徐莽求见。

  与此同时。

  “官家,臣觉得狄汉臣拒绝实属正常,臣建议官家退回他的请辞奏疏,退回至少两三次后,再让景明去说服他。”

  “此外,一旦发现武官存在谋逆的可能,必须降重罪!”

  这时。

  “景明,别打趣我了,我就是个粗人,哪里能任枢密使,是不是我写的请辞奏疏让官家不太满意,所以才退回来,你快帮我润色润色!”

  虽然未曾让他完全满意,但能达到这样的结果已经相当不错了。

  他将奏疏呈递禁中后,自然也是被退了回来。

  “如此做,既能彰显官家对有功武官的重视,也能减少朝堂官员的反对之声。”

  狄青以枢密使的身份,正式进入枢密院。

  十月十三日,朝堂民间一直传播着狄青不宜担任枢密使的声音。

  杨文广、杜雷、孙胜等将士虽是跟着苏良伏击了交趾,但作战勇武,护卫苏良有功,也都得到了厚赏。

  以此构陷狄青有谋逆之嫌。

  文官与武官的关系骤然变得微妙起来。

  苏良微微皱眉。

  论口舌,武官怎能比得上文官。

  武官地位逐渐抬高,日后出现乱国之患。

  依照功绩,狄青足以擢升为枢密使。

  “范公才去西北没多久,不能来来回回这样折腾他!”

  又一日,午后。

  但苏良却言:如果不是为了提升武人地位,就不必擢升狄青为枢密使。

  十月十五日。

  苏良将狄青请进书房,倒上香茗。

  狄青的脑袋摇的就像拨浪鼓一样。

  ……

  “兵痞无知,以拳欺人,不重惩,不足以平民愤!”

  请收藏:https://m.pingguo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